国土资源

一、土地资源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测绘资质发展趋势,全国耕种测绘资质发展趋势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测绘资质发展趋势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测绘资质发展趋势: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之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更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更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 *** ,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 *** 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采矿,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采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更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采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 *** 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 *** 。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 *** 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计划11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 *** 。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事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资源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 *** 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测绘资质发展趋势,是一切基本建设的源头。因此,依法征得土地,工作的快慢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的全程,由此可见,征地工作在土地管理和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严格的征地制度和繁多的征地材料也的确使征地工作步履艰难。

本文结合土地管理工作实践,就征地范围、征地工作程序、征地补偿制度、征地安置制度等四方面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征地范围方面

1.1 征地权使用范围过宽的问题

测绘资质发展趋势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征地权,这是国家和 *** 的—项特殊权利,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这在现代世界各国法律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在对“公共利益”概念的理解上,各国之间有所不同,也就导致行使征地权的范围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公共利益”就是广泛性的大众的利益。就是说这种建设应是带有“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建设事业,如国防建设、环境保护、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事业、公共卫生事业、科教文化等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国家机关、安居工程等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建设。

但从测绘资质发展趋势我国现行法律条款中可以看出,在测绘资质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的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不论是“公共利益的需要”,还是“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都可以通过国家征用“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而取得土地使用权,都可以将集体土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国有土地(建设用地)。因此,征用土地就成为将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各项建设提供国有土地的唯—途径。这就从法律上模糊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的概念,把征地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经济建设用地,使得国家征地权使用范围过宽。

征地权使用范围宽,就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的享有。由于国家具有至高的强制力,征用土地是国家行政机关基于本身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被征地方的同意。在征地实践中,国家征用土地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比如城市绿化用地、公路道路、建设水库、建设校舍、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这些造福于人民大众,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工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包括当地农民的利益,这时群众对征地比较认同,一般都能服从国家需要。但是,如果 *** 征用集体土地是为了出让给投资者进行盈利性建设,并从征用土地中获取巨大利润,而国家的征地补偿仍使用与“公共利益”征地相同的标准和范围,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能够从集体土地中获得利益的一部分,同时把它 *** 给了某些单位和个人,无形中侵犯了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者权益,形成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平。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在征地过程中,由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农民利益遭受严重侵犯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遭到严重侵犯,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征地难的直接原因。例如,滑县县城开拓的四条大道占用耕地800多亩,每亩补偿均不超过1万元,但没有因为征地发生一起纠纷,时间仅用三个月便全部落实。同时,滑县2000 年度之一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征用耕地180多亩,每亩土地补偿费为4.6~6.5 万元,安排项目为人民保险公司职工住宅、电信公司办公楼、商业住宅小区和一个别墅区,由于群众对征地用途不认可,不接受国家征地补偿,在落实中遇到很大阻力,尤其别墅区用地至今无法进地施工。

1.2 丰富制度,健全机制

从长远看,在征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对国家征地权行使的范围进行调整,将其限制在狭义的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内,并按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土地利用和经营行为的性质,将征地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非赢利类征用,即公益非赢利性用地;二是经营类征购,即公益性经营用地和非公益性经营用地。

需要说明的是,划分征地类型的主要依据是看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是否以盈利为目的,若属非赢利性的,则划为征用类;若属赢利性的,则划为征购类。而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则不作为划分征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原因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投资主体与经营性质(用地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日趋减弱,因此从发展的趋势看,建设项目投资来源不应作为划分征(购)用土地类型的主要依据。

1.2.1 征购

征购是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又符合城市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以赢利为目的的建设用地需要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市场评估价格收购集体土地的行为。

征购范围:从土地用途上讲包括工业用地,商业、旅游、餐饮娱乐、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经营性行业用地。从分布地域上讲包括城镇规划区内零星布置、抛荒、闲置或具有其他更高开发价值的集体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实施征购,这样既有利于土地国有化,又避免城市市区中长期存在“都市村庄”的不正常现象。但必须严格遵守“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禁止占用。

1.2.2 征用

征用是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在城市规划区内又符合城市规划各级人民 *** 为非赢利性项目建设的需要,向农民集体征收土地的一种强制性行为,同时应对被征地集体和个人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

征用范围:①国家机关和军事用地;②城市基础设施和非赢利性公益事业用地;③国家重点扶持和为公众服务的能源、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文物遗迹保护等用地;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非经营性的划拨用地。征用土地的目的必须为非赢利性的公共利益服务,公共利益的概念应是狭义的,征用土地的范围应是严格的。

征用的强制性: *** 在征地之前应先发布预征地公告,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及被征地单位意见,由公众认定征地的非赢利性和公共利益性。一旦认定征地是为公众服务,经 *** 批准后,征用土地就具有了强制性,法定征地机构可以行使土地征用权,要求个人服从公众利益,必要时征地机构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征地权的强制行使必须是法定征地机构,只能用于公共目的且给予被征者合理补偿,三者缺一不可。

2 征地补偿制度方面

2.1 征地补偿范围窄、标准不合理的问题

纵观日、英、德等各国的立法和实践,征地补偿的原则随着权利观念从权利私有化向权利社会化的转变,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规定,大致经历了完全补偿——不完全补偿——相当补偿的过程。土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虽然都存在差异,但大体都包含以下几项:土地补偿、残余地、连接地损害补偿、地上物补偿、经营损失补偿、迁移费补偿等,基本上把能够举证的具体损失和可以预见的利益都列入补偿范围。从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对于国家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其补偿范围与标准均呈日渐放宽之势,对农民所遭受的损失给予更充分、更完全的补偿。而我国征地现采用的补偿原则只能算是不完全补偿原则,征地补偿范围仅限于土地补偿、农业人口安置补助、青苗和地上物补偿。也就是说我国征地补偿范围仅限于与被征地客体直接相关的经济损失。而对与被征地客体间接关联以及因此延伸的其他附带损失未规定予以补偿,如残余地、连接地损害补偿,经营损失、租金损失等内容都没有列入补偿范围。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征地补偿不仅范围窄,而且标准也不合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土地补偿费都是以公开市场的土地市价为标准,而我国的土地补偿费,仅以土地的原用途给予—定补偿,即以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乘以一定倍数计算,年产值大小的确定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往往使补偿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很多地方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这是征地制度改革必须正视的现实。

由于我国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是采用征地前三年耕地年产值的若干倍,就不可避免出现征地方和被征地方在年产值、倍数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从而加剧了征地双方矛盾,这样一方面给上级部门增加了协调工作难度,另一方面为双方以后的长期相处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如2001年安阳市 *** 征用郊区东郊乡土地时,蔬菜办统计的前三年菜地年产值为每亩1800~3700多元,郊区统计部门统计的前三年菜地年产值为每亩4491元,前三年粮地年产值每亩820~880元,农民上报的前三年土地年产值为每亩3000~5000元,使征地部门难以确定标准,也为征地双方制造了矛盾,妨碍了正常征地工作的进行。

从土地资源经济学上讲,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补偿最多达到对被征地方生存权的补偿,而没有考虑土地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土地所有权(包括农用土地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应该按客观评估的市价进行补偿,这也从又一个方面说明在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权能得不到完全显化。

2.2 区别两种方式,遵循市场原则,力求科学合理

考虑到我国实行土地征用制度时间尚短,尤其是在征地补偿方面还不够科学,因此,应该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合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农用土地定级评估理论和实践成果,确定科学完善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在征地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遵循市场原则,区别征用和征购土地两种方式,使征地补偿做到公平合理。

2.2.1 征购价格标准

地价应由具有土地资产评估资格独立的评估机构来评估。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按该地块城市规划的更高和更佳用途评估。即该地块土地利用现状是村办企业,但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更高更佳用途是商业用地,则按商业用地评估补偿,补偿金的价值内涵是“农地级差地租Ⅰ+农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农用)+绝对地租(非农)”的资本化。同时,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的功能分类,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实施的连续性,不能随意变动,避免因功能划分随意变化,造成征地的困难,尤其影响地价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致使征地补偿价格不合理,引起被征地单位的强烈不满。

2.2.2 征用补偿标准

征用土地费是国家为获得公益性非赢利类用地而征用集体土地时付给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补偿费,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基本标准,由征用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如实补偿;建议改革征用地价款测算标准,取消倍数及年产值。征用地价款以农地地价为标准测算,其中农地地价(农用土地定级评估理论评估确定)是在农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如光、温、水、热及土壤肥力等)、社会条件(如土地制度、农地政策、人口状况等)、经济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规划等)下,农地所有权(使用权)在未来年期收益的资本化区域平均价格,其价值内涵是“农地级差地租Ⅰ+农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农用)”的资本化。

地、市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农地地价进行调整和向社会公布,使之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动态性。

2.2.3 征购(用)土地费按下列原则在被征购(用)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分配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属被征购(用)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者。

征购(用)土地费中属于被征购(用)土地农民的数额应包括:被征购(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或使用权)的价值、被征地者在使用土地过程中的对土地的投入以及被征购土地的所有权价值中应分摊的部分(征用土地情况下不含这部分)等。

征购(用)土地费中支付给被征购(用)土地农民个人用于安置就业,其数额应至少能够保证其生活水平与被征购(用)土地前生活水平相当。

剩余部分属被征购(用)土地的所有者即土地所属各乡(镇)、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3 征地工作程序方面

3.1 征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践证明,新的土地管理法规是当前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正确选择,它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是切实可行的,符合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但与此同时,现行的征地制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可用6句话24个字来概括:程序繁琐,报件复杂,资料臃肿,耗时过长,工作量大,成本太高。无论是批次用地还是项目用地,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1 征地程序透明度不高

征地是社会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征地现象也将不断发生。目前征地程序的不透明主要表现在:一是征地行为的透明度不高,由于土地行政部门征地对象针对农村村委会,因此,被征用者中仅有个别人了解情况,如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等,而广大的共有人——农民对此了解很少或不了解;二是土地征用是 *** 行为,批准征地方案之前基本没有考虑被征地者的意见,被征地者也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知道土地将被征用,没有形成一定的制衡机制;三是两公开制度,村一级组织往往由于某种利害关系,在许多地方没有很好地落实执行。不少地区征地补偿没有依法进行,低于或高于法定补偿标准,公告怕群众意见大,索性不公开。

3.1.2 预征土地,完善程序,均衡权利

笔者建议:当用地单位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征地申请后,土地管理部门应在当地报纸上连续三周通告有关征地内容及事项。任何与征用有关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在接到正式通知或之一次通告30日内,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举行预征地听证会,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申请人多少情况,决定是否举行预征地听证会。如果举行听证会,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从社会上特邀一些与这次征地无切身利害冲突并具有良好品质和社会信誉的调查人员,成立调查委员会。在举行听证会前,调查委员会要准备有关资料并到现场查看做出必要记录作为正式清点时的参考依据。调查委员会就采用哪种征地方式,征地的公平、正确、合理必要性等,综合双方的证据、意见,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在土地管理部门收到调查委员会报告之后的30日内向争议双方(用地单位和被征用土地涉及到的所有者)和当地人民 *** 以书面形式提交会议纪要,由同级人民 *** 根据会议纪要和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决定是否批准征地或修改征地计划。

法定征地机构必须在批准征地后的30日内在被征地所在的乡(镇)、村予以之一次征地公告(或以书面形式向被征地所有者下达征地通知书),土地所有者可以在通知下达的15日内,持土地权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 ***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并以书面申请补偿事宜,选定补偿评估日期。征地机构征得土地所有者同意后,可以进入现场进行补偿评估,拟订征地补偿标准和方案实施第二次公告。被征购土地者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用地户和被征地者(单位)自行协商解决。被征用土地者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本级地方人民 *** 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 *** 裁定,并由相关部门协助强制执行此裁定。然后依次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3.2 征地审批制度、征地报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征地过程太复杂

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后,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学习和贯彻,普遍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等建设用地审批秩序明显改观。但与此同时,征地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之一是征地批准权上收,报批过程加长。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制度将征地批准权上收到中央和省级人民 *** 。即县级 *** 新征任何一宗土地,都至少要经县、市、省三级人民 *** 审查。这一程序繁琐、报件复杂、耗时过长的马拉松式报批过程对急于开工建设的项目显然是不适应的。同时,到国务院、省 *** 、市 *** 报件所需的交通费用、招待费用及活动费用等都增加了征地成本。第二是技术要求过高。上级有关部门对征地勘测和图件绘制都做了规范性要求。安阳市所辖各县目前的测绘力量尚没有一家能达到所要求的资质条件,大都邀请的是外地市的测量队伍,这就导致一旦测量有误或《勘测定界报告书》格式不符或内容不详、用章有错等小问题就需要外地的测量人员重新来测或到外地测量机构所在地进行修改。

3.2.2 抓大放小,新旧结合,加强监督

新《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改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上收审批权,虽然防止了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化整为零”的漏洞,改变了追求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效力,加强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程序繁琐等多种弊端。因此,建议国务院或省 *** 要严抓各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加强“占一补一,占补平衡”执法监察力度,建立类似土地年度计划实施备案制度的农用地转用备案制度,在年度计划范围内,由市、县人民 *** 具体实施,即对规划区内用地,尤其是近郊区的农用地和市区内的零星农用地、插花地建设用地等,市、县(市) *** 应具有一定限额的农用地转用、征用审批权,这样也有利于“都市村庄”土地的“国有土地所有权”实现,还可以降低征地工作成本。转用后土地利用现状图报有法定批准权限的部门备案,检查是否符合规划、是否占补平衡。这些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本农田保护和重点项目上,以此精简审批层次,降低征地成本。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 *** 和土地管理部门要健全执法 *** ,加大执法力度,查处各类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反用途管制制度的土地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乱占滥用耕地、擅自改变原审批用途、私下 *** 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为合法征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监督保障。

4 征地安置制度方面

4.1 对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办法不适用的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被征地单位的农民通过安置转为城市户口,享受商品粮,并由劳动部门安置,改变职业当了工人,有了新的收入途径,从而保证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劳动力安置办法和农转非的办法,在实践中已失去意义。因为以上办法会使被安置农民的生活面临许多危机:一是用工企业效益不好,甚至倒闭,农民可能重新失去工作,失去生活来源;二是由于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劣势,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淘汰等等。鉴于以上问题,近几年又采用了直接补偿的办法,即把安置补助费直接以现金形式一次性补偿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这种补助形式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一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常常难以及时到位;二是受农民长期习惯和本身素质的制约,其理财办法、投资风险性预测以及长远计划能力等等方面往往会出现偏差,致使安置补助费用得不到很好利用,甚至有的会很快消费掉,这样农民以后的生活将重新陷入困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耕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和保障是任何形式的补偿都难以相比的,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其生活将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困扰。这就需要探讨一种稳定性好且能更大限度地补偿的安置补偿办法,以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

4.2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地产基金,对征地资金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为征地工作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当前农村土地除担负产出农产品的经济功能以外,还担负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近年来,市区医疗、劳保、丧葬、抚恤、退休金等社会保证制度正逐步建立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却显得相对落后。这就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放弃土地。这已成为土地征用的显著障碍。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保障的大范围之内,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备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从而推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征用土地的顺利进行。

*** 可以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由 *** 相关机构出面协调提留部分安置费用投入保险,不仅可以解决被安置人员的后顾之忧,更体现党和 *** 对被安置人员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颐养天年,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征地工作上一份保险。

建立地产基金,利用金融工具为征地工作服务。地产基金在融资过程中可以吸纳部分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农民可以随时将地产基金证券到指定金融机构将其兑现或到年底进行分红,这样使被征地后的农民能取得经常性的土地收益,避免一次性征地的短期行为。它也是 *** 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获取稳定土地收益的基本手段,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征购、征用、整理、储备和供应体系的有效途径。在实施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市场和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矿系统企业文化标语

1、聚人才、控资源、赢未来。--作者:吴顺

2、智·汇西北地勘,诚·就和谐社会。--作者:鞠小林

3、立足陕西,辐射全球,提升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作者:杨哲

4、勘探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作者:张欣

5、开拓创新,把握机遇,凝聚力量,共创辉煌。--作者:王雪韵

6、企业发展战略:立足地质,盘活资源,面向内外,实现双赢。--作者:张朝云

7、开资源富国,创品牌伟业。--作者:李军

8、凝心聚力,探寻价值,绿色发展,放眼全球。--作者:韦娜

9、让资源服务你我。--作者:田永刚

10、用心勘探,专注地质,诚信和谐,志存高远。--作者:李宝玉

11、立足西北,走向全球,打造国际一流的地质矿业集团。地矿集团企业文化标语。--作者:张欣

12、团结、协作、创新、共赢。--作者:成林

13、强局富民,立足西部,塑造品牌,走向世界。--作者:赵亮亮

14、勘探创造未来,资源成就财富。--作者:王瑞廷

15、精细管理,铸造地勘品牌;追求卓越,打造百年基业。--作者:关福顺

16、开发有色资源,创造多彩世界。--作者:李治林

17、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共享价值。--作者:张辉

18、信立西北地勘,诚铸事业辉煌。--作者:鞠小林

19、探索地下资源,服务人类社会。--作者:赵彬

20、栉风沐雨采大地精华,科学进取点石成足金。

拓展阅读:

2000年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和地方对铁路、公路、城镇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基础建设为主业的北京地矿公司,如何把握机会,应对挑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其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战略规划,使公司持续的.、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北京地矿公司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积极承揽勘查、测绘、环境治理等项目,拓展生存空间,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横向同全国同行业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北京地矿公司需要正确了解自身现状,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本文在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层推进的 *** ,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人口、全球化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进入行业的障碍力、替代产品的威胁力、买主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五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地矿公司岩土勘查业、测绘业和境外工程在各自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及相应的能力;通过近年来的产值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了全面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自身近年来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北京地矿公司在各行业中的竞争状况和发展潜力。 综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适应的战略调整方案,北京地矿公司在经营目标上应该向发展潜力大、利润率高、国家和地方 *** 支持的方向发展,应该利用北京地矿公司技术水平高、资料成果丰实、甲级资质和企业独特的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加强测绘和勘察业,并对市场竞争剧烈的地铁降水业进行改造,优先发展境外工程,从而达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职工增收的目标。

建材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队伍基本情况

(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以下简称建材地勘中心)

共有30个单位。除建材地勘中心机关外测绘资质发展趋势,下辖29个单位,其中:勘查单位26个、地质研究所1个、地质制印所1个、云南昆明职工中专校1个。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队伍规模10588人,其中:在职职工5351人,离退休职工5237人。三个产业测绘资质发展趋势的从业人员分别为:地质勘查329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21人,中级技术人员954人),工程勘察与施工1036人,矿产开发176人,其测绘资质发展趋势他产业849人。2006年度劳动者报酬为9458.38万元,比2005年增长11%。2006年度离退休人员中央财政拨款为6959万元,比2005年增长6.8%;实际支出费用为8218.07万元,比2005年增长7.6%。

建材地勘中心是一支专门从事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勘查和开发测绘资质发展趋势的地质队伍。现有在职职工535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6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1人,中级专业人员954人。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地勘中心和下属地勘单位又陆续组建了26个勘察院(处),18个基础工程施工单位,其中一级施工企业2个,甲级工程勘察企业20个,甲级测量企业4个。基本形成了地质勘查,工程勘察与施工和多种经营测绘资质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50多年来,广大建材地质工作者为我国建材——非金属矿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全国70%以上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矿山及主要非金属矿山是由建材地勘中心组织勘查完成的,其中80%的矿山已开采利用;积极开展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十余个国家承担过地质勘查、工程勘察等任务,工程质量均受到好评。自1988年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开展报告奖评审以来,建材地勘中心先后获得地质勘查报告各类部局级奖200余项。

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地勘中心围绕资源地质等工作的需要开展科研项目,获得一系列成果和奖励,推动了系统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对数十种非金属矿产进行系统的资源形势分析(包括硅灰石、石灰岩、石膏、高岭土、石棉、宝玉石、玻璃硅质原料、石墨、纤维状海泡石、绢英岩、杂卤石、霞石正长岩、蓝晶石族矿物、饰面石材、水镁石、粘土等),出版了专著或图集,完成了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中国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建材非金属矿地质工作指南等的编制。首先找到和勘查的矿种达十多个(如在四川首先发现并评价杂卤石矿床,在东北突破性地找到了石膏,在广西龙胜找到了滑石矿床,在湖北首先找到并勘查硅灰石矿床等等),并在运用地球物化探手段(如物探在石墨、石膏勘查中的应用、无线电波探测岩溶、深穿透地球化学在石膏勘查中的应用等)、遥感技术(如在石材评价、矿产勘查)、GPS、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相应进展。

近几年来建材地勘中心加强了地质技术设备的投入,中心拥有化验测试、航测、遥感等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各总队配套有钻探、测绘、测试等系列设备,几个大区所在总队配置有从事物探工作相应的设备。各总队现已配置了GPS接收机、全站仪、绘图设备和MAPGIS软件等现代化软硬件设施。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勘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

(二)本地区、本系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建材地勘中心勘查单位现有各类资质249个。其中:地质勘查类资质161个;环境评价类资质4个;非煤矿山安全评价资质2个;地质灾害资质24个;测绘资质22个;工程勘察施工资质36个(勘察22个,施工类14个)。

专业资质分布:区域地质调查(乙级16个);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乙级14个,丙级12个);固体矿产勘查勘查(甲级27个);液体矿产勘查(乙级3个,丙级8个);地球物理勘查(甲级1个,乙级4个,丙级11个);地球化学勘查(乙级1个,丙级8个);遥感地质勘查(乙级1个);勘查工程施工(甲级12个,乙级9个,丙级5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1个,乙级16个,丙级10个);选冶加工(乙级2个);环境评价(甲级1个,乙级1个,丙级2个);非煤矿山安全评价(甲级1个,乙级1个);地质灾害(甲级6个,乙级10个,丙级8个);测绘(甲级4个,乙级15个,丙级3个);工程勘察(甲级20个,乙级2个);施工(一级2个,二级8个,三级4个)。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经济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建材地勘中心下属26个地勘单位完成总收入67284.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其中:地勘业累计完成收入30343.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工勘业完成收入27122.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其他产业完成收入9646.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总支出62522.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

图1 产值和利润增幅对比

截至2006年底,地勘单位总资产为109675.63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40807.7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16106.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2%。负债总额为53768.73万元,比上年上升14.7%,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2.8%。地勘单位由于历史、行业原因和经营特点,资产负债率一直相对较低。但辽宁、吉林、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四川、新疆等总队资产负债率较高,分别为67.1%、70.3%、61.3%、64.3%、75.6%、64.7%、69.6%、62.2%,应引起重视。

表1 产值增幅对比表

从以上统计数字反映出,实现创收的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增长幅度略有减慢,签订合同、产值高于上年。目前,国家对一些产业的宏观调控,已经明显显现,对地勘单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受这一因素影响,承接的地勘任务受到影响更大。国家对一些产业的宏观调控对矿山地质影响更大,对工勘影响较小。2006年的经营形势保持较好的态势,特别是创收的趋势,主要靠工勘业,工勘业合同、产值、创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快增长。地勘业、其他产业规模所占比重比去年有所减小。

总的来看,2006年地勘单位总体经营形势较好。实现创收、利润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26个单位全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特别是河北、四川、贵州总队和北京地勘院创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50%以上。

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2886.22万元,比上年增长72.6%,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特别是河北、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总队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以上。

但同时也应看到,工勘业增长较快,地勘业、其他产业增长较慢。地勘单位应进一步开拓矿山地质市场,加大产业调整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决定》下发后,部分省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对矿权加强管理。现大部分省实行招、拍、挂政策,且矿种多为非金属矿,给建材地勘单位争取矿权带来极大困难。

(2)前几年,部分地勘单位对开展基础找矿工作重视不够,地质资料缺乏,申请矿权较少,这样就给矿权经营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地表矿体大部分已被发现,今后要开展深部找矿,就必须加大投入。

(3)全国地勘单位大部分已经属地化,归各省管理。各省已加大省级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这给中央地勘单位争取地方项目造成很大困难。

(4)工程勘察、桩基施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比较低,利润空间已很小。另外,在资金到位率较低,造成垫资过多资金、周转困难。

(5)近些年来,地勘单位经济形势一直不太景气,招收大学生较少。现在,老技术人员又纷纷退休,这样就造成技术人员缺乏,以至断档。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建材地勘中心共争取中央财政补贴2740万元,地方财政补贴640.3万元,地勘事业费中用于找矿投入300万元用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经费180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77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经费1140万元,国外风险勘查经费650万元。新发现矿产地约20余处,基本保证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发现矿产地中主要矿种有水泥原料、石膏、石墨、萤石、高岭土、叶蜡石、滑石等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其中高速铁路集料、坡缕石、含碘凹凸棒石、高纯硅原料等矿种为我系统首次勘查评价。与此同时,矿种也由过去建材非金属矿发展到能源矿产(煤)、金属矿产(铁矿,铅锌矿、钛铁矿、铝土矿、多金属钼矿、冶金白云岩),找矿也从国内发展到国外(北京总队、云南总队老挝铝土矿、广西总队越南铁矿)。通过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批找矿普查的地质成果,为地勘单位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年共开展各类地质项目约150项,总共投入资金6485万元,钻探工作总量约78281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保证了资源地质在地勘单位的支柱地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全年从事矿产开发的投资约3000万元,涉及的矿产开发项目有石膏、电气用灰岩、凹凸棒石、石材等。总收入约1575.84万元,其中:矿业权 *** 1372万元,矿产开发203.84万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建材地勘中心各地勘单位积极开拓工勘施工市场,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承揽了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水文凿井、桩基、路桥、测绘等施工项目267项,全年实现收入27122.56万元,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建材地勘中心部分地勘单位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积极盘活房地产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起了宾馆、招待所、综合楼及开展房屋租赁等业务,全年实现收入9646.74万元,形成了一批较为稳定的产业。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为了很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二个文件”精神,加快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近年来,在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署下,地勘中心先后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措施及指导性意见等,对促进和深化建材地勘单位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并印发了《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2)制定并印发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关于地勘产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3)印发了关于征求对《中国非金属矿工业(集团)总公司关于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4)制定并印发了《建材地勘行业三年结构调整意见》;

(5)根据国办发〔2001〕2号文精神,为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地勘中心分别在华北、东北片,华东、中南片,西南、西北片组织召开了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座谈会并印发了相关的会议纪要通知;

(6)2001年在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下,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地勘改制办公室并聘请有关中介公司咨询专家帮助指导改制工作,经过对部分地勘单位深入细致地调研,在反复讨论研究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有关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和重大举措的出台,无疑对深化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起到了有效地推进作用。但目前这项工作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是因为国家对地勘事业单位改制的一些大的政策还没有明确,有许多政策界线如: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人员身份转换、存续处理、后勤社会化等问题至少在现阶段还无法逾越,搞不好会引起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所以地勘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能在现行政策背景下向前推进。

地勘单位改制的模式选择:

模式一:地勘单位以经营性资产出资,整体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保留事业单位职能。

模式二:地勘单位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对新上项目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仍履行现有职能,地勘单位与有限责任公司关系为投资关系。

模式三:地勘单位所属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仍履行现有职能,地勘单位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之一,二者的关系为投资关系。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地勘单位的工作方针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继续按集团确定的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的指导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事业,继续深化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地勘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形成地勘产业优势。

(一)大力开发商业地勘市场

要积极参与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来源。要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在现有老挝铝土矿风险勘探等国外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要积极配合集团承揽海外水泥工程等建设项目,开展海外相关非金属矿资源和工程地质勘查业务;另一方面要寻找机遇与国内外其他大企业合作,积极开拓海外有关地质勘查市场,树立品牌;还要结合集团非金属矿勘探、采选及加工逐步向海外延伸发展,参与国外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相关地质工作。

(二)加强矿权管理工作

要加大找矿力度,完善技术装备水平,重视矿权登记和矿权保护工作的同时,对开发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资源加强勘查工作深度,具备条件的要适时自主或合作开发,有些矿权可视具体情况开展有偿 *** 。鼓励地勘单位成立矿业开发公司,开发优势矿种,搞好矿产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三)深入研究地勘市场

要抓好“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多申请国家和地方 *** 安排的地勘项目。要加强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其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加强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需求周期长的矿产资源应重点加强保护。

(四)继续探索和实践地勘单位推进企业化进程、深化内部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

深入贯彻国发〔2006〕4号文件及相继出台的配套文件精神,积极稳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开拓思路,依据各自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地质延伸产业,形成各自特色的产业格局。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地质人才,进一步加强矿产评估师、矿产储量评估师和注册地质师队伍的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购房补贴问题

国家实行货币化分房改革后,按照政策,职工可享受住房补贴。根据调查测算,建材地勘中心系统职工如要按国家有关政策进行补贴,测算要落实各项房贴补助费用需2.6亿元(购房补贴人数为8000人),主要为京外单位购房补贴和部分单位的住房提租补贴,目前这些补贴还没有资金渠道来源。

2.基础设施欠账问题

自2001年后,随着国家取消了行业地勘部门非经营性资金,国家的投入基本上都用在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地勘工作上,单位没有多少积累,地勘单位难以有能力从自有资金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地勘单位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给基地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我中心所属较多地勘单位办公楼、库房、职工住宅楼为20世纪70年代,甚至是20世纪50年代建筑,设施老化陈旧,急需资金改造和新建,估计约需经费1.7亿元。

3.医药费问题

由于不加入医疗保险每年将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我系统通过积极努力,绝大部分已加入,但未有补充医疗保险,个人负担医药费也相当大。另外,离休人员还未进入医疗险范畴,这部分医药费支出比医保还大,但按国家政策规定离休人员的医药费必须足额及时报销,只能挤占其他资金来缓解离退休人员的医药费不足问题,这给单位的经济发展与在职职工队伍的稳定造成极大的隐患。建议国家加大核拨离退休人员医药费力度,对不足部分予以及时补贴。

4.关于同城待遇问题

近些年来,地方上为了提高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待遇,相继出台了不少补贴性政策文件(特别是针对离退休人员待遇方面),这些补贴性政策的执行均由地方财政支出,属地化地勘单位享受了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有关生活补贴,中央驻地方地勘单位未能享受,这部分补贴数额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若按每人月补贴1000元计算,则建材地勘中心一年要拿出1.3亿元进行补贴,更何况地方性补贴的标准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加(如以我中心云南总队为例,与地方差距累计至今欠账达1700多万元;吉林总队欠发吉林省地方地质单位省内地区补贴、高寒津贴等补贴项累计达720万元)。而中央驻所在地的地勘事业单位由于执行的是中央财政预算,在核给的预算中无执行地方性补贴的专项资金,因而解决不了这方面的待遇问题。特别是一些困难单位的离退休职工对此待遇问题反响尤为强烈,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地勘单位生源严重短缺

由于地勘单位属艰苦行业,待遇比较低,难以吸引人才。近年来,我中心驻各省的建材地质总队招收大、中专毕业生相当困难,单位内部有能力、有本事的专业人才留不住。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另一方面,一批40~50岁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又纷纷提前退休。因而造成了目前地勘单位专业人才断档,钻探人员青黄不接的窘境。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6.项目争取的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为了加强建材、非金属矿的基础地质工作,在申请国家矿产资源项目立项方面,有关部委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为我中心在进一步提高建材、非金属矿勘查评价方面提供了有利地帮助。但国家在安排矿产资源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建材—非金属矿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直处于被兼顾和从属的地位,因而这一块在国家项目安排中,相对一支从事建材—非金属矿专业队伍的规模而言,项目所占的份额比较小。而在商业地质工作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争取地方资金做地质项目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二)建议

1.加强对地勘行业改革的统一领导

按照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和 *** 总理的指示精神,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但由于地勘行业体制的改革,原隶属中央的地勘队伍,大部分已属地化,其余进了中央。几年来,这些队伍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尽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地勘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勘队伍之间有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和困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变化,加之各地、各部门对国办发〔1999〕37号文理解上的不一致和对地勘队伍改革的进程及政策措施意见的不一致,使得国家对地勘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的改革导向出现了真空,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没有明确的政策措施保障。有的不论地勘队伍的现状,改革操之过急,导致遗留问题过多而不利于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在对待地勘行业深化改革的问题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决定》中对地勘单位改革的精神,无论是对属地化的,还是进中央的地勘队伍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全国一盘棋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应制定统一政策措施,出台总体指导性意见来推动全国地勘队伍的改革健康平稳发展。

2.养老保险统筹问题

地勘单位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的问题,是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勘队伍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鉴于建材地勘单位大多未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体系,建议国土资源部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 *** 反映协商,尽快加以妥善解决。一是争取免交进门费,降低进入门槛;二是国家给予地勘单位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国家和地方 ***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同当时全国242家科研院所转制那样,以前年度视同进入。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企业化要想取得重大进展,除国家针对地勘行业的特殊性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外,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地勘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地勘单位能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一样,在统一加入社保的前提下,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区化管理。只有这样,地勘单位才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企业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建材工业地勘中心地勘部)

科创信息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科创信息(300730)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测绘资质发展趋势

一、概述

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74.37万元,同比增长4.88%;营业利润-1,411.76万元,同比下降51.51%;利润总额-1,414.59万元,同比下降5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34.87万元,同比下降48.85%。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回顾:

1、优势增强并引领数字 *** 全面发展,区域市场始终主导并呈拓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网格化+ 社会 治理"为代表的数字 *** 核心应用占据区域市场优势地位,在区域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并逐步向全国市场渗透。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继湖南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二期建成之后,湖南各市、区县“一件事一次办”的建设掀起了一波信息化建设的新热潮,公司先后在岳阳、邵阳、韶山、湘阴县等多个地区承建“一件事一次办”相关项目;在“网格化+ 社会 治理”领域,公司承建了长沙市大网格治理平台项目,并向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为基础、全面融合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的方向进行拓展,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全省的网格化治理领跑地位。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省范围内累计完成了超70个地市、区县的“网格化+ 社会 治理”平台建设。

根据湖南省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公司已在湘潭市、韶山县级市、昭山区、雨湖区等市县区,落定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公共文化和 社会 服务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建设;此外,公司承建的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平台、贵州机关事务云等项目,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2、聚焦大客户战略,智慧企业业务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大客户发展战略,继续推动智慧企业业务的转型升级。公司承建了中铁建电气化局等多个重大客户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进一步拉动企业市场的发展;在机器视觉领域,公司继续保持在玻璃深加工检测领域的先发优势,以期带动更大的市场发展。

3、不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动公司技术实力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在技术研发上的稳定投入,并已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评级制度,保证公司持续创新的高效性。公司坚持“平台+应用”的发展模式,不断深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在项目打磨中不断优化迭代。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33项,新增软件产品评估证1项,新增国家发明专利2项,新增申请发明专利1项。

4、聚焦行业优势应用,积极拥抱生态带动全国业务发展

公司立足做深做透重点行业和领域,不断强化核心行业业务优势以及与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的生态合作,并依托产业联盟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全国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发起单位、副会长单位先后加入长沙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促进会、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研究会,作为副会长单位加入湖南鲲鹏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与头部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方面,公司已获得腾讯云-湘智云合作伙伴资质、阿里-钉钉春雷计划湖南数字县域资质、华为云鲲鹏凌云计划合作伙伴资质,其中,网格化 社会 治理与服务平台通过华为企业级ISV认证,并有7款产品获得华为-鲲鹏解决方案适配认证。公司利用生态圈的市场赋能、技术赋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及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 社会 影响力,积极拓宽销售渠道,落地相关项目,并逐步向全国市场拓展。

5、加大公司品牌宣传,深入行业交流合作,树立公司优质形象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长费耀平先生出席首届湘江鲲鹏合作伙伴大会,并在“共享数字经济,共赢生态未来”圆桌论坛上为鲲鹏生态、湖南数字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展望鲲鹏生态前景;公司作为协会副会长单位,出席了长沙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召开的关于工业互联网大会的之一次筹备会议,并与与会者针对2020年下半年即将举办的工业互联网大会相关工作展开讨论。公司获取的荣誉以及对官方活动的积极组织参与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公司的可持续 健康 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及众多行业利好消息的出台等影响下,智慧城市、智慧制造吸引了 社会 各类资本进入,使整体竞争从单纯的技术和服务竞争,升级为资本和资源整合的综合竞争,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针对行业竞争的升级,公司独特的“平台+应用+定制服务”模式具备资源协同优势,且随着各板块布局的日趋成熟和融合,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从而能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但若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失误或应对市场竞争的措施严重失当,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客户为 *** 及机关事业单位,该部分政企客户通常实行预算管理及集中采购制度,采购招标及结算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公司较多项目集中在第四季度进行终验。而公司收入主要依据项目的终验报告进行确认,导致公司营业收入确认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存在较强季节性波动风险。 3、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风险 公司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和盈利情况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公司对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面经过了严密的论证和探讨,也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仍存在因不可抗力的客观因素或政策环境、技术或市场等发生变化,导致项目无法按照预计的进度进行或者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水平的风险。 4、机器视觉应用拓展风险 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尤其在浮法玻璃生产检测领域已取得多项专利与核心技术,但由于浮法玻璃初加工检测市场容量有限,且国内玻璃行业产能过剩,该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目前公司正积极向玻璃深加工领域及其测绘资质发展趋势他行业的视觉检测领域进行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但由于相关领域及行业进入时间较短,且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公司机器视觉应用领域拓展存在一定风险。 5、核心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历来重视核心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通过完善核心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塑造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企业文化、灵活的岗位设置、改善办公环境等措施来稳固现有核心技术团队,并不断招募各类高端技术与研发人才。但由于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及良好的职业发展预期,公司仍存在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6、收入地域集中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公司深耕湖南市场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应用开发经验及客户资源,业务逐渐由华中地区向周边乃至西部各省拓展,目前已在昆明、北京、郑州、武汉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 *** 进一步扩展,但由于目前公司收入地域来源较集中,仍存在收入地域集中风险。 未来,公司将立足于本地 *** 及大中型企业客户的深入挖掘,优化客户结构,扩大客户资源,并构建辐射全国的营销服 务 *** ,进一步提升客户拓展能力和客户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与产业链各参与方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进程,降低经营风险,为公司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7、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业绩的风险 2020年1月以来测绘资质发展趋势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地 *** 相继出台并严格执行了关于延迟复工、限制物流、人流等疫情防控措施。公司多措并举,在保证员工身体 健康 的同时促进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将疫情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更低。尽管目前我国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全球疫情及防控尚存较大不确定性。未来如果新冠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8、共同控制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即由费耀平、李杰、李建华、刘星沙、刘应龙五人共同管理,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内,公司股权结构稳定,管理架构完整,公司治理逐步规范。为确保公司控制权稳定,费耀平、李杰、李建华、刘星沙、刘应龙五人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明确了一致行动关系并作出承诺。但若公司共同控制人内部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司共同控制结构将受到影响,从而有可能对公司的管理决策造成重大不确定影响。 针对公司目前股权分散的现状,公司管理层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推行扁平化的业务组织架构、建立事业部部门经理负责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通过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后备领导培养计划,弱化公司任职的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职责变化时对公司的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领域仍主要面向数字 *** 及智慧企业领域的政企客户。自成立之初,公司便确定了“以人才为根本、以技术为依托、以服务与质量为保障”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断创新的核心技术 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从制度、经费、人员等方面对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予以保障。 截至2020年06月30日,公司共拥有软件著作权432项,拥有软件产品登记证(评估证)11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注册商标3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33项,新增软件产品评估证1项,新增国家发明专利2项,新增申请发明专利1项。 2、突出的管理能力 公司以阿米巴管理模式进行内部管理:按照公司业务领域划分经营单位,各经营单位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阿米巴管理模式保障了公司在统一管理下,实现全员参与经营,形成了令行禁止的快速执行力和推动力。同时,帮助公司挑选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实力。 3、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及管理团队由多名教授、副教授、高工和资深专业人士组成,成员均具备十年以上的业务与管理经验,对行业技术前沿及发展动态有着清晰的认知,能够及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公司研发重心及战略发展布局。公司努力营造优良的技术创新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及激励措施,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及优秀科研人才,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及丰富的人才储备既是公司研发实力的基础,也是公司市场竞争优势的源泉。 4、深厚的行业积累及行业创新能力 公司长期专注于为政企客户提供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主要服务对象为国内 *** 机关、事业单位、电信运营商及各类行业大中型企业等。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为国家部委、省、市、县等各级单位数千家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涉及公安、财税、市场监管、教育、医疗、电信、玻璃等多个行业领域,并与多个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承建了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平台、贵州机关事务云、长沙“城市超脑”智慧政务等项目,公司在行业积累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行业应用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5、客户至上的特色服务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交付和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可靠的特色服务是公司一贯的追求。公司经过和政企客户数十年的长期合作,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流程,包括客户的前期需求挖掘和需求分析、中期的项目实施和持续改善及后期的IT运维,将项目流程与服务流程进行无缝对接。 公司奉行本地化服务原则,在项目所在地设立本地化的服务团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改进和技术升级,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服务方案。客户至上的特色服务为公司赢得了客户口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信赖。 6、齐全的资质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及经验积累,公司目前已拥有了“CMMI5认证”、“声频工程企业综合技术登记证书(壹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证书(壹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等多项资质。行业后进入者欲取得上述资质,需要较长的经验积累及持续改进周期。上述资质的取得,既是公司承接各类相关业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公司整体实力的体现。 7、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通过多次承接省内重大的省级项目,并凭借自身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客户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湖南省内本土可比公司相较,公司在业务规模、 历史 项目经验、业务承接能力上具有领先优势。

未来可期!2020人类出行新十年大猜想

2020年将开启全新的21世纪20年代,对于人类出行而言,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5G、大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大胆猜想——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将会深刻改变人类地面出行方式,想象一下早上7点,手机约车,乘无人驾驶出租车去上班,汽车会根据大数据瞬间计算出更佳路线,你可以在车上梳理一天的日程,享用早餐,顺畅到达目的地……

本田重新定义方向盘操作方式

本田将在CES 2020期间展出一个名为Augmented Driving Concept的增强驾驶概念。根据本田的说法,不同于重视效率的一般自动驾驶系统,他们所提出来的 Augmented Driving Concept 更着重于使用者在移动过程中的想法与意向,目标是要创造出直觉式的自动驾驶体验。

据了解,上面这款车在全自动驾驶和半自动驾驶之间拥有超8种模式,可以在自动驾驶和半自动驾驶之间无缝切换,且为了快速对车辆使用者的意向做出反应,自动驾驶系统将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做好介入和控制车辆的准备。

城市空中通勤将开始从富豪专用向普通人群普及,提供这种服务的可能是直升机,也有可能是新型的飞行器。接下来的十年,除了汽车制造商,会有更多的巨头,包括客机霸主空客和波音,新兴的团队,都会推出新型的飞行器。

现代汽车PAV飞行概念车

现代汽车将在CES 2020期间发布PAV、PBV概念车,其中PAV(Personal Air Vehicle)概念车在造型设计上更像是一款飞行器,带有一对机翼和四个螺旋桨,其中PAV可以与PBV概念车相结合,主要承担城市通勤方面的工作。

根据外媒发布的现代汽车未来出行愿景效果图中可以看出,在现代汽车的出行愿景中,未来将会把交通枢纽转移到空中。乘客可在立体枢纽中进行转乘,且PBV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乘客并不需要自主驾驶车辆就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

太空旅行将会逐渐兴起,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会完成,人类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壮举可能都将会一一实现,2020年或开启“太空旅行”元年。

太空探险公司

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是世界上之一家从事太空旅游服务的私营企业,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成功将付费私人旅客送往太空的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美国的弗吉尼亚州阿林顿市,在俄罗斯莫斯科还有一个办事处。

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共有7名旅客被送上太空,分别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了7至16。首位太空游客是2001年时年60岁的美国富翁蒂托,第二位是南非的马克·沙特尔沃思,第三位是美科学家格里高利·奥尔森,第四位是伊朗裔美国女商人安萨里,第五位是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

该公司目前开放太空站和月球旅行的查询,价格取决于谁提供发射,以及你想停留多长时间。

伊朗裔美国女商人安萨里在太空飞行了12天( Space Adventures官方视频截图)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驱动下,全球出行领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跨界融合发展,正在重塑出行产业和出行方式,催生一场马路上的革命。

动力系统的转型,即汽车电动化,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从德系的宝马、奔驰、大众到日系的丰田、日产、本田等车企,均已全面转向电动化,而且,几乎所有跨国品牌都把主要市场定位在中国。当然除了电动车的普及,还会有更多动力能源来源的猜想。

日产e-NV200 lce Cream概念车

此前,日产宣布将在2020年CES上正式亮相e-NV200 Ice Cream概念车,这款概念车是日产纯电动生态系统的范本,结合了零排放动力系统、可循环利用储能设备以及可再生太阳能(3.670, 0.03, 0.82%)发电装置。

据悉,该车采用40kWh的电池驱动,车载冰淇淋设备由日产最新便携式电源解决方案“Nissan Energy ROAM”提供。ROAM装置专为休闲应用和特种车辆而设计,总储能容量为1.4kWh,可由230V主电源(约需1小时充满)或车顶太阳能电池板(约需2-4小时充满)进行充电,预计于2020年进行商业化应用。

同时,该车也为冰淇淋售卖提供了新的销售模式,销售人员将在车侧开启的供应口为顾客售卖冰淇淋,顾客支付时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通过车辆侧面的“支付面板”刷卡或使用智能手机支付。

目前,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跨界”杀入汽车业。例如,华为今年以来不仅推出了适用于自动驾驶5G高速通信的“巴龙”芯片,还拥有了高精地图测绘资质,公布了可用于车联网的鸿蒙系统。而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是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可用于智能网联系统。未来汽车领域,你的车要是没有智能网联系统,估计都不敢被叫汽车。

吉利博越PRO开启智能网联新时代

博越PRO搭载了吉利最新的GKUI 19系统,并植入了一块自主研发的系统级量产车规级别的高性能芯片E01,它将吉利从互联时代真正迈进了由“人 车 家”融合一体的智能网联时代。为了凸显这一特点,此次吉利还专门为博越PRO打造了一块名为X WATCH的智能手表,让你能随时随地控制博越PRO,让它成为一台“戴在手腕上”的SUV。

自动驾驶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将会逐渐从小规模的示范应用到大规模的商用,基于自动驾驶的实现,将会产生更多的服务和业态,这里面会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将会看到无人驾驶的环卫车让马路变得更整洁,自动驾驶的巡逻车让我们觉得更安全,自动驾驶的重卡在港口、矿区、高速公路等运输着原料和产品,自动驾驶的城配车将会完成城市的运输,各种形状的无人物流小车,运送着生活需要的快递、外卖、百货商品等到每家每户。

丰田展示出行生态

丰田汽车将在CES 2020期间展示多种出行生态以及出行产品,其中包括送货小车、共享出行工具以及多款概念车,包括此前在东京车展上亮相的e-RACER概念车、e-4me、e-Palette这次都会齐聚CES电子展。

其中,e-4me是一款单座的出行工具,车外巨大屏幕可以对外显示信息,车内乘客则可以享受一个人的时光;e-Palette则是丰田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运动员及后期保障人员推出的出行巴士。

除了这些新出行工具,丰田还将带来提供共享服务的e-Trans,乘客可和这个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进行联系,而e-Chargeair则为车辆提供移动的充电宝。

人工智能与5G的结合将在接下来的十年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人类的居住方式。接下来的十年,将会是人类文明更辉煌的十年。作为21世纪的出行行业工作者,我们要致力于让理想照进现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